特钢行业要找准方向、率先突破、引领发展
来源: 中国冶金报社 发布时间:2022-06-10
苏长永
特殊钢是具有特殊化学成分、采取特殊工艺生产、具备特殊组织和性能、能够满足特殊需要的钢类。目前,世界上有近2000个特殊钢牌号,约50000个品种规格。特殊钢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钢和不锈钢四大类,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占比超40%)、机械制造、高速铁路、能源行业、军工产业等领域。
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下称特钢协)统计,2021年,特钢协会员企业优特钢粗钢产量为9409.6万吨,同比增长3.6%;优特钢钢材产量为8411.6万吨,同比增长0.1%。
特钢行业未来要在五方面取得突破
特钢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卡脖子”最严重的一类钢铁材料,特钢行业理应率先突破,引领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未来,特钢行业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率先推动科技创新,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和材料方面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目前,钢铁短板材料有70项左右,年需进口约220万吨,其中特殊钢占比较大,共涉及品种50余个,以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高温合金为主。这些钢种更加强调在复杂严苛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具备小批量、多规格等特点。
特钢企业要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及生态链的完善布局,解决特钢技术装备方面的“卡脖子”问题。目前,量大面广的普钢长材、扁平材生产技术装备绝大部分已实现国产,而特钢生产所需的关键装备和技术仍主要依赖进口。
特钢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钢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研发攻关;同时,积极争取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等重点专项及地方科技资源支持。特钢龙头企业要加快打造绿色智慧特钢产业链“链长”优势,带动全行业提升发展水平。大中型特钢企业要以提升自主能力为导向,围绕“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占有率居全球前三)和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主营产品收入占比超60%)。中小特钢企业要树立“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思维,提高产业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二,率先推动智能制造,在产业数字化上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要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总的来说,普钢企业受经济周期影响更大,运营水平良莠不齐,而特钢企业相对平稳,更具备智能制造转型的经济基础,特钢产品需要更好的市场响应度,其智能制造的内在需求更大。
例如,日本东京附近的“浦安钢铁团地”,是日本最大的钢材流通市场,都是“中药铺子式”的智能储柜,里面都是定尺剪切加工好的钢棒、钢板。特钢企业的厂库是否也能做到这样?不仅如此,日本的钢贸企业与上游的钢铁企业及下游的汽车厂等用户企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打通的。因此,特钢企业要努力实现智慧化管控、定制化生产、自动化排产。
第三,率先推动节能减排降碳,在碳达峰、碳中和上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到2025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以上,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降低5%以上。《意见》在主要任务中强调,要有序发展电炉炼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电炉钢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新技术、新装备应用。
相对普碳钢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目前我国特殊钢生产采用电炉流程(铁水/废钢—电炉—炉外精炼—连铸)的比例更大,特别是很多高碳、高合金钢种必须采用该方法进行冶炼。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政策硬性要求的层面来看,还是从特钢企业自身拥有的冶炼新装备、新工艺储备角度来看,特钢行业都有着良好的降碳基础,理应成为推动绿色制造和减排降碳的排头兵。
第四,率先推动产品出口和海外投资,在优化产业国际布局上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普钢企业相比,特钢企业具有规模小、产品个性化强、与下游产业合作密切的特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相对容易。2021年,我国直接出口钢材6690万吨,另有1亿吨左右的粗钢以下游产品的形式间接销往海外。保持一定量的钢材出口既是世界钢铁市场有序运行的需要,也是我国优秀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能源、环保和碳排放约束日益趋紧,国家进出口政策已经转向限制普钢出口,适当进口部分半成品。特钢企业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海外加工生产,保持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份额。在此需要提醒的是,特钢企业应尽快进行epd(环境产品声明)认证,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以不锈钢为代表的国内特钢企业“走出去”硕果累累。我国缺镍少铬,掌控镍、铬资源对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乃至企业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国内不锈钢企业通过控股海外红土镍矿、铬矿等权益矿,推动镍铁(包括npi,即含镍生铁)及铬铁的布局进程,建设不锈钢冶炼企业和进口全球废不锈钢等途径,推动建立镍铬资源多元立体化保障体系,尽一切可能把镍铬资源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的方式从“外循环”转入“内循环”,从而为国内不锈钢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率先推动品牌建设,在打造新时代工业文化上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今年初,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动挖掘工业文化价值内涵,弘扬工业精神;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据调研,国内特钢行业企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如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秉承“诚信、创新、融合、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特钢企业集团”的发展愿景。中国特钢企业应在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下,把品牌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狠下功夫,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矢志不移、勇于创新、勇担使命”的中国特钢人精神,尽快树立“高质量、敢创新、重合作、有文化”的特钢行业新形象,引领中国钢铁工业文化建设。
加强特钢行业宣传及出版工作
为加快推进我国特钢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及行业层面仍有一些工作要做。
一是在产业政策上对特钢区别对待。目前,“特钢不特”的现象较为突出,许多特钢企业只能生产低端产品。而特钢企业与上游原料企业的谈判能力弱,与下游用户也没有形成稳定可靠的供需关系,长远来看会影响和阻碍我国特殊钢市场的发展。因此,国家在产业政策上可以为特钢行业增设准入门槛,在能源消耗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吸引市场资源向优秀企业聚集,使特钢企业真正做到“专、精、特、新、高”。
二是加快建立特钢用废钢分类使用管理体系。我国废钢回收体系存在分类工作不理想、加工配送成本高等弊端。在企业层面,我国符合《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总计252家,准入企业的加工能力达到7000万吨/年,约占社会废钢供应量的40%。虽然废钢加工行业的加工处理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人员素质、产业结构、生产效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和短板依然突出。而特钢行业使用的废钢成分比普碳钢更复杂。因此,建议有关企业和特钢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钢发展的废钢使用管理体系。
三是重视并做好特钢专业学术出版工作。在众多特钢材料中,中国轴承钢的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仍有下游用户因各种原因不愿使用国产钢材。例如,高铁用轴承钢等高端装备产品缺乏下游用户使用数据,给产品推广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应加大行业宣传力度,增强下游用户对国产钢材的信心。
学术出版是人类科技成果记录、传播与共享的重要渠道,是认可科技成果、展开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个行业、企业、专家个人赢得尊重和地位的重要凭据。因此,做好专业学术出版工作,是工业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前,冶金工业出版社正在与特钢协共同策划,筹备发起“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通过推进专业学术出版工作,全面提升特钢行业形象。
(文章来自中国冶金报社,作者系冶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