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epd平台如何建功“双碳”时代?
来源: 中国冶金报社 发布时间:2022-06-13
事件
在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钢铁行业作为排放密集型行业,减排压力大、责任重、任务难。同时,钢铁产品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对下游产业的环境绩效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迄今为止,钢铁行业已发布的环境产品声明(epd)都是以自我声明的形式对外公告,加之国际层面碳关税压力的逐步加码,钢铁行业迫切需要发布权威公正、国际认可的环境产品声明。
以此为背景,在经历了前期系统建设、技术委员会组建、pcr(产品种类规则,即同一类型的产品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来建立环境产品声明,保证不同的声明统计口径一致,以保证具有可比性)制定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行业epd平台于5月19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该平台能够提供基于国际标准iso14025,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格式的报告。这一平台的发布在业内引发极大关注,同时由于该平台在中国起步较晚、认识较浅、经验较少,也引来了一些担忧的声音。
国内现状
开展产品的lca(生命周期评价)是未来企业衡量产品环境性能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布epd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有5家钢铁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着手建立自己的lca体系。
所谓lca,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管理和分析方法与工具,是国际上认定绿色低碳产品的主要方法,即从为生产该产品而进行的原料开采、运输到产品生产制造,直至该产品报废并回收再利用,对全流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的评价。
宝钢股份:国内钢铁行业lca工作领域的标杆企业
宝钢股份是中国第一家开展lca研究并建立起成熟的研究体系的钢铁企业。在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刘颖昊博士的带领下,宝钢股份从2004年成立研究工作组,2005年发布首个电镀锌产品lca报告,后来陆续发布易拉罐、硅钢、热轧、线材、不锈钢、特钢等主要产线产品的lca报告,再后来牵头建立了钢铁行业lca的国家标准。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宝钢股份从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方法学与标准体系、评价与应用模型开发,到上下游全产业链几十个行业应用,升华到产品生态设计层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应用体系,为中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与示范。2021年,刘颖昊博士当选世界钢铁协会新一届lca专家委员会主席(世界钢铁协会lca专家委员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负责领导全球钢铁企业利用lca方法研究钢铁产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对社会及经济产生的影响),这是中国钢铁人首次当选世界钢铁协会lca专家委员会主席。
包钢集团:对接钢铁行业epd平台标准 做好lca软件升级
包钢集团建立了中国钢铁行业的第二个lca体系。在包钢集团高层领导和技术中心的支持下,自2016年起,包钢节能环保中心副主任班华带领的包钢团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ca软件平台,并在全球钢铁行业首次发布了矿山产品和稀土钢轨、稀土产品的lca报告。
班华介绍,做这件事的背景是:2015年,包钢作为国家钢铁行业首批试点企业之一,启动创建“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工作。为做好该工作,包钢加强了与世界钢铁协会、国家部委、相关协会等的联系,加强调研,了解到需要建立lca体系,于是便着手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生命周期评价,探索利用评价结果科学实施全产业链绿色改进。“包钢旗下有自有矿山,所以我们的lca体系包含了矿山生产流程,得到了世界钢铁协会‘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矿山产品的lca体系’的高度评价。”班华表示。
pcr是进行产品lca的前提和基础,产品lca结果则是epd(环境产品声明)发布的基础。班华介绍,钢铁行业epd平台目前已经发布了普通钢产品的pcr,这是经过反复讨论,对国内外采用的指标和方法等都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才通过的。“在这个过程中,难的是形成一致的方法论,即pcr。目前,我们已向钢协申请做一个矿石产品的pcr,其他矿山也有类似的诉求,正在等待回复。”班华透露。
“目前,我们lca软件平台基本的方法论没有问题,但需要新增一些指标,如在全球变暖方面,增加了土地利用、生物质利用的碳排放等因子。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lca软件的升级,与钢铁行业epd平台的标准保持一致,为后期通过平台审核打好基础。”班华表示。
河钢集团: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与epd平台的侧重点不同
今年4月21日,河钢集团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基于lca方法学而建立。
图为河钢集团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启动仪式现场。(盛双 摄)
河钢集团自去年就在世界钢铁协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方法学的起草,依据方法学建立钢铁产品lca碳足迹核算体系;在全集团开展企业lci(生命周期清单)收集、碳核查体系建立等工作,为wiscarbon数字化平台的研发奠定了基石。该平台主要包括ctrace、cmanage、ctrading、cghg、cmoni、cgsp等子平台。此次上线的ctrace碳足迹子平台可从产品层面开展全工艺流程碳足迹计算和分析;cmanage碳数据管理子平台则从企业层面完成对钢铁企业全流程碳数据的采集、监视和分析,帮助企业摸清碳家底、完成碳核查。
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责任人介绍,河钢构建的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与钢铁行业epd平台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范围上,前者更专注于碳分析、碳核算,后者还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更多的环境指标。在认证机构的引入上,前者目前暂无第三方认证机构入驻,未来有计划与国内外主流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而后者已经引进了第三方认证。在涵盖流程上,前者目前正在加快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加大与上下游产业的对接力度;后者目前终端到钢铁出厂环节。
另据了解,首钢、鞍钢相关项目都已立项。首钢相关负责人透露,首钢自2021年开始推动首钢“迁顺”(首钢迁钢、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首钢京唐汽车板等钢铁产品lca项目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完成4个lca产品报告。
国际视角
钟绍良:提高认识、考虑长远 加强与国际要求的对接
“在发布epd工作中,lca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5月19日,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在钢协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启动暨首发仪式上指出。那么,这一工作目前在中国面临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优化?
建立起lca基本框架需1年左右
中国钢企须高度重视
“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工艺流程和管理体系的诸多环节,需要企业自上而下投入相当多的资源,因此花费的时间也较长。根据我所接触的企业来看,一般需要1年左右时间,才能从无到有建立起lca研究工作的基本框架,一些环境数据和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需要的时间更长。”钟绍良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钟绍良认为,这个特点决定了lca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边界宽、流程长、数据多、核实难。“其中的难上之难,是按照相关标准如iso14040系列进行海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核实。很多企业在开展lca工作的前期阶段,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就是对一些核心数据的定义和收集,有些企业甚至缺失一些重要数据。”钟绍良指出。
世界钢铁协会从1994年开始开展lca研究工作,1995年发布首个生命周期清单研究报告。在世界钢铁协会的支持下,国外先进钢铁企业陆续建立起了自己的lca研究体系。而中国钢企则起步较晚,宝钢股份从2004年起开始建立lca体系,直到12年后的2016年,包钢集团才成为国内第二家开展lca工作的钢铁企业。
“中国企业lca工作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原因是环境经营的意识不足,未把环境事务当作企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加入世界钢铁协会的时间较晚,对环境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对国际发展潮流的跟踪有一定的滞后。”钟绍良表示,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钢铁企业意识到了开展lca工作的重要性,但这些企业仍然面临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企业高层重视不够,没有自上而下推动lca工作的领导力保障;企业中层干部的环境经营意识不强,被动工作;企业的基础数据缺失,一些重要的能源、原料、环保等数据不完善;人才培养意识不足,缺乏相关领域的跨流程、跨学科人才;急于求成,认为lca工作可以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数据保密工作不到位;等等。这些工作亟待中国钢铁行业进一步重视和提高。
cbam对中国钢铁的中长期影响较大
第三方机构认证将愈发必要
当地时间5月17日下午,欧洲议会的环境、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委员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文本。据称该方案有重大变化,包括提前一年开始征税(从2025年起)、行业范围扩大、将间接排放(生产用电的排放)纳入征税范围等。钢铁行业始终被包含在内。
“短期而言,cbam对中国钢铁产品的直接影响并不大。”钟绍良指出,比如2021年中国直接出口到欧盟(不含英国)的钢材为299万吨,仅占当年中国钢材出口量的4.5%,并且在正式征收碳关税之前,还有2年~3年的过渡期,因此未来2年~3年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但从中长期来看,cbam的影响较大。”钟绍良分析认为,一方面,cbam的覆盖范围可能从现在的钢铁、水泥、化肥、铝和电力逐步扩大到使用钢铁材料的下游制品,如家电、机械、汽车等产品,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估算,中国每年通过间接方式出口到欧盟国家的钢材大约1500万吨;另一方面,一旦欧盟的cbam推行成功,不排除其他主要钢铁进口国进行效仿的可能,如果成为现实,钢铁产品的碳足迹标签将成为被国际市场广泛采纳的通行证。
无论cbam最终以什么方式征收碳关税,中国钢铁企业都需要积极应对。钟绍良提出3条应对措施:一是把环境经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和发布企业的“双碳”目标,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球的气候治理行动。二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努力减少企业的环境足迹,践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科学核算和披露企业的碳足迹,发布经过第三方机构认证的epd就是方式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钢铁行业的lca和epd目前仍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数据的发布以自主、自愿为主,少数情况下才需要第三方认证,并且相关的认证体系也正在发展中。“中长期而言,经过第三方权威验证的数据必然更有公信力,更容易被用户和相关机构认可。无论第三方机构的认证是否必需以及何时成为必需,lca和epd分析采用的所有方法论、原始数据和分析结果,都应该严谨、真实、可靠、可追溯,并尽可能获得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可。”钟绍良强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是中国钢铁行业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但从认证的角度来说,行业协会是否可以被认同为第三方机构,需要与国内外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沟通。”
业界观察
“让环境产品声明成为低碳产品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
以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打造好钢铁行业epd平台
自5月19日钢铁行业epd平台发布以来,广大钢铁企业均积极表态,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在当日率先发布热轧和线材产品epd报告;汽车、船舶、房地产、轻工业等下游用钢行业也纷纷表达了参与平台建设、使用平台信息的意愿,全产业链利益相关方对这一平台的关注度达到一个新高点。
图为宝钢股份线材产品epd中的环境绩效页截图。
在高关注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高期待、高要求,也伴随着较大的争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提出,“办好epd平台,让环境产品声明成为低碳产品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这既肯定了钢铁行业epd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又明确了平台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目标。
从必要性上看,创建钢铁行业epd平台是应时而生、势在必行之举,对企业、对行业、对产业链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钢铁企业、行业实现“双碳”再添动力。此前曾有专家呼吁,钢铁企业应不止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要发布碳报告。epd平台发布后,将以更加权威、可信、规范的方式发布钢铁企业碳足迹及环境绩效信息,即为产品提供“低碳产品体检证”,这将倒逼我国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度,促使企业系统性地深入思考并向社会告知企业的碳减排工作,积极对标先进、提供更多绿色低碳的优质产品,从而推动钢铁企业竞争力持续提高,并进一步增强钢铁行业对国家政策制定、争取资金支持等的话语权,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为产业链企业参与全球贸易提供有效支撑。形象地说,epd是对钢材生产过程是否绿色的一项证明。未来,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核酸检测证明一样,是下游用户是否选择该产品、产品能否顺利出口的一项重要依据,也即“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长期以来,部分钢铁企业以自我声明的形式发布环境产品声明,往往存在下游用户认可度低、行业影响力弱、环境影响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无法满足下游企业在融入国际贸易过程中对高度权威、公正可信epd日益增强的需求。钢铁行业epd平台为中国钢铁产业链企业打破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提供可靠路径。
从可行性上看,尽管有着诸多利好,但任何一项新事物诞生伊始,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相应的争议,钢铁行业epd平台也不例外。中国epd工作起步较晚、认识较浅、经验尚少,钢铁行业epd平台又是中国工业领域首发的工业品epd平台,国内可供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业内对于该平台是否独立、如何运营、如何实现国际互认等均有所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些担忧,钢协、欧冶云商等相关方其实早已有所考虑和行动——
为确保钢铁行业epd平台的独立性,钢协与欧冶云商签署了包括数据安全和数据保密条款在内的委托协议,确保数据信息仅供发布使用;同时,根据会长会议决定,平台启动之后,要进一步完善epd平台的治理架构建设和资产权属的安排,使平台的第三方属性和独立运作机制得到根本性的体现和保证。目前,治理架构完善方案正在准备之中,相信后期,在多方监督和沟通交流中,该平台的建设、运营将日臻完善。
为实现验证结果国际互认,钢铁行业epd平台设立了技术委员会,聘请世界钢铁协会lca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刘颖昊博士担任第一届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技术委员会主席,聘请来自世界钢铁协会、钢铁企业、科研院所、下游产业等多方的50位专家为委员,强化报告的专业性、国际权威度。
万事开头难,当前,钢铁行业epd工作已经迈出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钢铁行业epd平台相关建设与运营方应以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把“办好epd平台,让环境产品声明成为低碳产品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作为发展的座右铭,全力打造“行业参与、政府支持、用户认可、市场采信、国际公认”的epd平台,联合多方力量、听取各方建议,快马扬鞭、稳扎稳打,争取让钢铁行业epd平台早日建功“双碳”时代。(中国冶金报社)
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