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监测近地小行星?看看中国的天眼和复眼
来源: 星空计划 发布时间:2023-03-29
在我们生存的太阳系中,除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卫星,还有一群不速之客,它们偶尔访问地球,甚至野蛮地闯入地球大气层,在大气层中解体爆炸,给地球上生物带来的强大的冲击波,损毁树木、房屋,导致人员受伤。极端的条件下它们会抵达地面,强大的撞击会引发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甚至还会彻底改变地球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球上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它们就是近地小行星。
话说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地区,导致了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也在这次撞击事件后退出了地球的舞台。
6,500万年过去了,这些太空中的恐怖分子并没有善罢甘休,就在10年前的2013年,一个直径大约18米的近地小行星在俄罗斯上空爆炸,等效约3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所幸空爆高度在大概30公里高空,大部分能量在空中释放,但是仍然在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导致了接近1500人受伤。
直径仅仅20米级的近地小行星,在地球周围有几百万颗,而超过99.9%这样尺寸的小行星,我们都还没有发现它们在哪里。如果小型的尺寸可以达到50米级,就足以摧毁一个大型城市。这样的小行星在我们地球周围有几十万颗,我们还有超过95%都没有发现。直径140米的近地小行星可以摧毁一个中小型的国家。这种尺寸的近地小行星有大约3万颗,我们还有超过60%的都没有发现。
因此我们对这些太空中的恐怖分子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对他们进行查户口、建立编目数据库。你知道科学家是用什么望远镜监测近地小行星的吗?说到望远镜,你可能会想到哈勃空间望远镜,会想到中国天眼,甚至还会想到最近热门报道的中国复眼。
配图来自于图虫网
我们究竟是怎么发现近地小行星的?实际上这些望远镜的主要功能都不是用来发现近地小行星的,目前近地小行星发现的主力装备是地球上的光学望远镜。光学望远镜的优势在于探测距离远、探测视野大,比如世界上最强大的近地小行星巡天系统——美国的卡塔琳娜巡天系统可以在大约1.5亿公里处探测到等效直径140米的近地小行星。而美国正在建设新一代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sst可以在1.5亿公里处探测到等效直径45米的近地小行星。sst望远镜预计在2023年正式运行,预计可以发现大量中小尺寸的近地小行星,提升人类对这些太空中危险分子的编目速度。
在发现新的小行星后,还需要对它们进行跟踪测量,确定其精密轨道、三维形状、自转、物质成分、结构等信息,这时候雷达望远镜就能够派上用场。雷达望远镜具有高精度的测距能力,能够极大地提升对小行星的轨道测量精度,通过分析电磁回波数据,能够描绘出小行星的三维形状、表层物质成分等精细信息,对认识小行星的撞击危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于小行星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中国天眼口径虽然大,并不能独立完成对小行星的跟踪观测。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复眼是由很多小雷达合成的大型雷达阵列,可以主动发射电磁波到小行星的表面,并接收回波,探测小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未来中国复眼还可能与中国天眼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复眼的主动发射能力和中国天眼的强大接收能力,对小行星实施远距离探测。为预警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雷达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雷达需要主动发射信号到小行星的表面上,而这需要极高的指向精度,这就需要光学望远镜的测量数据进行引导,这是为什么雷达只能用来跟踪小行星,而光学望远镜用来对小行星进行广域普查搜索的原因。
尽管人类已经建设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但是我们目前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远非完美,地球上的光学望远镜只能在夜晚工作,如果有小行星从太阳方向来袭,就像10年前发生在俄罗斯那样的事件,我们可能毫无觉察。要解决太阳方向小行星的监测预警问题,我们需要把望远镜放到太空中的合适轨道上,科学家正在为此而努力。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李明涛
审核:周炳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