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属学会-米乐app官网登录

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应做到“六个重视”

来源: 中国冶金报社  发布时间:2022-04-22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孙彦广

  钢铁业制造流程智能化是基于信息物理深度融合,通过横向工序贯通、纵向管控协同,实现全流程动态有序、协同连续运行和多目标整体优化。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了殷瑞钰院士的冶金流程学,开展了跨工序动态调度、能源生产协同优化、全流程质量管控等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成本、稳定产品质量等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效益。结合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对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的初步认识。

  从意义层面,我国钢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了规模化定制、提升产品品质、节能减排降碳等需求,跨工序全流程视角的智能化十分必要。

  首先,钢铁生产由高温状态紧密关联的炼铁、炼钢、轧钢多工序组成,目前流程连续化程度不高,规模化定制的生产模式实施难度大,需要通过制造流程智能化,实现一体化计划调度、跨工序动态协同、全流程有序运行。

  其次,钢铁生产能源耦合紧密,二次能源占比高,节能降碳压力大,需要通过制造流程智能优化,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协同以及能量实时、平衡、高效转化。

最后,钢材生产相变—形变复杂,成分—结构—性能强关联,上道工序质量影响下道产品质量,需要通过制造流程智能化,实现各工序质量一贯制管控、全流程质量追溯优化,从而提高产品实物质量。

  从实践体会层面,实施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以来,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要重视钢铁制造物理流程的优化。物质流、能量流网络优化是流程智能集成优化的基础。物质流网络优化包括工序之间界面优化、全流程物流网络优化等,能量流网络优化包括探索余热余能高效转化路径、能源管网缓冲能力优化、减少能量流网络损耗等。在钢铁制造物理流程优化基础上开展智能化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重视管控流程的梳理和闭环。智能化是全局优化,不仅要关注单一业务水平提升,更要加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务部门或功能活动之间的管理协同、集成与优化,实现销产转化、生产计划、动态调度和过程控制纵向协同,质量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全面管理,能源生产、使用、转化、缓冲闭环优化。

  三要重视机理知识、调控规则的数字化应用。机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透过随机变化的数据表象,领会、挖掘钢铁流程内在的因果关联和机理特征,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和自适应性;调控规则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确定逻辑一致的多目标优化协同变量,可大大缩小决策控制问题的优化求解空间,得到有明确物理指导意义的决策控制指令。

  四要重视人机融合、迭代优化。流程集成优化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不是一两个智能化优化算法就能够解决的。智能化不是取代人,而是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人类智慧的潜能将得以极大释放。因此,通过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到系统中,使人和机器相互理解,形成“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即人机深度融合将使人的智慧与机器的智能相互启发性地增长,迭代优化。

  五要重视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和合理选择。工业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化提供了各种信息处理手段,但这些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自身6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赞同杜斌教授“机理>小数据>大数据”的观点,我们需要理性认识智能化技术的局限和优势,结合不同业务的感知、认知、决策和控制等不同环节进行合理选择或组合,从而解决不同应用场景的技术难点。

  六要重视流程智能化kpi(关键绩效指标)导向和效益实现。实施流程智能化,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制定合理的kpi指标,比如计划调度的流程连续化程度、质量管控的过程控制能力、能源优化的供需平衡度等,并以此为导向,确定跨工序协同的决策控制变量,提出针对性的智能化方案,从而提升企业精益管控的能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目前,关于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的研究,国内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国际上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循。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行业跨专业深度融合和联合持续攻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技术,留下中国人的技术痕迹。(中国冶金报社)



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米乐app官网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

二维码

关注学会
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访问学会
手机版

网站地图